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雪峰撰文认为:
当前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实践中容易变成战术问题。地方官员普遍希望立竿见影,短期就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现代化必然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很难仅仅通过几个战术动作就可以实现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必须慢半拍。这个慢半拍的半拍时间,大概为十五年。他认为:
1、乡村振兴不是要为城市中产阶级和文青小资提供休闲去处,而是要为缺少城市就业机会及难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农民提供农业收入就业,提供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目中无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排斥农民的乡村振兴,必须坚决制止。一个也许不是很现代却对弱势农民友好的农业和农村,是中国现代化中的大幸!无论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乡村振兴,都首先应当是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和农民中的弱势群体的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任何将农民排除在外、驱赶进城的乡村振兴,都是本末倒置的,都是错误的。
2、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两个主要矛盾,第一个主要矛盾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另外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当前的农民进城,既不稳定也不全面。农民不是一次性进城,也不是全家进城,而有一个很长时期在城乡之间的往返试探,这个往返试探的时间可能长达几十年。农民进城了,他们大都愿意保留农村宅基地、住房和承包地,以防进城失败时可以返回农村。又正因为保留了农村的退路,农民进城就有了安全感,就敢于在城市打拼。农民年轻时进城,年龄大了也可能返回农村。农民是否彻底进城不取决于农民的决心,而取决于城市可以为农民提供多少机会。现阶段,城市显然无法为所有进城农民提供足够机会,农民也就必然要保持农村退路,就要在城乡之间往返,就不会随意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就要在城乡两头都占有土地资源
3、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是否进城,如何择业,是否买房,及在哪里买房,以及是否退出农村,这得由农民自己判断,他们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绝对不应该有一个政策,强行割断进城农民与农村的联系,绝对不应当借口进城农民在城乡两头占地,试图收回农民宅基地和承包地。

4、当前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呼声,说农民进城了,农村宅基地数量不减反增,这不正常,从而希望通过各种办法来限制农民的两头占地。更有一种声音认为,只有当城市资本与城市市民下乡而农民进城,才可以缓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城市市民下乡最多只是多一个看星星看月亮的地方,进城农民若在城市无法获得稳定就业,他们就只能在城市漂泊流浪。
5、允许农村现代化比城市慢半拍,让农村农业现代化等一等中国农民,让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和对自己负责的农民自己决定进城还是返路,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在城乡之间往返,允许农民“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一直顺利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完全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实际上,农民没有“乡愁”而只有“城愁”,他们期待进城,他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在从城市获利的机会上,且他们是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很努力,不求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努力劳动与创造。反过来,倒是城市中产阶级和文人小资希望通过到农村建别墅来看星星看月亮,从而同时拥有城市机会与农村恬然生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1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