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届“西湖杯”征文大赛小作家奖作文
千 秋——读《弃猫》有感
郁达夫中学 九(10)班 张可欣
指导老师:许冰
杀死一只猫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村上春树曾在儿时与父亲村上千秋一同抛弃了一只猫,而出人意料的是,那只本应被丢在海边的猫抢在他们前面回了家。“他神情中的惊讶不久就转为叹服,接着好像还松了口气。”对于父亲的反应,村上春树是这样描述的。
他在惊讶什么?叹服什么?又为何而松了口气?或许,这一切本该从那只“弃猫”说起。
当我们谈起父亲时,会想起什么?一般人大概会想起父亲严厉管教中流露出的无言的爱。你可曾会打量着面前这个名为“父亲”的人,想着他有没有杀过人?他是否也参与了残暴血腥的屠杀?他是否会想起被他亲手杀死的人?多么可怕的想法啊。而这些问题,却确确实实地印在了村上春树的心中,并笼罩了他数载,成为了他与父亲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村上千秋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人,他本是庙里的和尚,为家中打打下手。阴差阳错下,他入了战场,但好在每次都平安归来,可以说,他是被战场残酷遗弃的猫,似乎远离了仇恨与纷争。但村上春树却因此生疑,小时候,见着父亲诵经,他问父亲在为谁诵经?父亲告诉他,是为了死在之前那场战争中的人们。为了死在战场上的友军,和当时敌对的中国人。对话终结于此,村上春树想问父亲有没有参与那场屠杀,而心中的矛盾,却使他无法说出口,就这样,这堵父与子之间的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他觉得,村上千秋是战争的罪人。
他与父亲决裂,不再联系,直至父亲病逝那一天,二人关系才有所缓和。在查阅了资料与听他人的叙述后,他才了解到,村上千秋并没有参与那场屠杀。然而,被抛弃的猫——父亲,却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战争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村上千秋“秋风瑟瑟 /吾等男儿/ 再为国藩屏”的豪情;“鸟归去/ 叽叽喳喳向何方/ 是故乡是士兵也是僧人/ 遥对明月/ 双手合十”的愁思。但也意味着无辜的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弃猫,弃猫,是谁又弃了谁?起初,是“我”与父亲因生活所迫,抛弃了猫;然后啊,是“我”对父亲的误解,“抛弃”了父亲;又或是父亲病逝,永远地抛弃了“我”。许是战争的无情,抛弃了多少沦落天涯的百姓;许是无奈下被迫两袖空空,抛弃了家人与理想,毅然走上了战场。日本,“我”的国家,做了多么荒唐的决定!“我”从心底里厌恶这战场,这炮火。看着一只又一只弃猫无力呻吟,他们又有多少可以赶在死亡到来之前抵达家门?终是,一腔热情,无奈没落于历史千秋中。一只只没有名字的“弃猫”。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想象着那只白色的小猫张开娇嫩的爪子,死死抱着树枝的样子。想象它就这样死在枝杈间,渐渐干瘪。如同当时普普通通的父亲,却不得不走上了战场,在残酷的社会压迫下,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成了儿子心中的“弃猫”。他在不安中奔跑,逃避,拒绝交流,划清界限。却不曾知道,奔跑,是弃猫的本能。父亲的经历深深影响着他,要说与父亲间唯一的联系——你我皆是弃猫。
战争究竟能给一个人——一个极为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市民——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多大、多深的改变?它使本心无旁骛的和尚走上战场,使满腹经纶的教书先生手沾鲜血,使一个负责的丈夫,一个善良的父亲,喝酒、动粗、浑噩度日。
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我在谈论什么?)
村上春树所谈论的,固然不仅是那猫,不仅是自己,不仅是父亲,弃猫,笔刃所指的,更是他的国家啊。那挂在树杈上的猫,濒死之前,也奋力呐喊过吧,也死命拼搏过吧。“下来比上去难得多。”结果可以轻而易举地吞噬起因,让起因失去原本的力量。这有时可能杀死一只猫,有时也可能杀死一个人。
所谓的历史就是这样——是从无数假说中诞生的、唯一的冷峻现实。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换句话说,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铭记战争的惨痛,铭记伤亡已逝的同胞,铭记着永远无法抛弃的沾满鲜血的历史。
“他神情中的惊讶不久就转为叹服,接着好像还松了口气。”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原来,虽然忘记了那只被抛弃的弃猫,那历史千秋的痛,却是永永远远刻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永不消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1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