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女性更具韧性,也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安放自我。在难免慌张和迷茫的当下,我们走进六位女性艺术家的工作室,看她们如何将自己安放于一隅,在工作和创造中寻找意义。
第一期我们将镜头对准艺术家姜杰,她对性别、经验和历史的思考是身体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是在不断“塑造”中完成的。
她说,这几年,自己的创作速度明显放慢,思考和吸取营养的密度明显加强,但迷惘没那么容易被击碎。“我讨厌弄虚作假”,她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创作,都至少可以是某一种真相,或者真相的某一个面目。
从作品到人,再到审美,雕塑家姜杰都体现一种女子气概,古话讲就是“林下之风”,盛大强劲,但一闻就是一股雌性的风。她的代表作品尺度宏大,富有冲撞政治和时代心理的勇气。所用的象征符号却从不脱离身体性,细节繁琐脆弱,其下掩盖着坚实的塑造控制力。而材料语言的丰富复调,从作品的每个缝隙中不断升起,远近不一。
材料和塑造
1980年开始,姜杰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进行了四年的特种工艺专业学习。这个底子显示在她对材料和造型敏感性上。特种工艺中接触的材料比传统科目要丰富,包括玉、丝毛、石头、塑料、金属、陶瓷、纸等,各种生活中有触感和视觉表现的实体。姜杰自认说年轻时候对色彩不敏感,但是对手和材料发生关系,这件有体感的事儿,似乎有一种天赋。所以手下有活儿,也就是“塑造“这件事情是她秉持的一个基础观念。
当代艺术彻底解放了媒介和手段,材料和方式再也不是创作的僵硬条件。对丰富材料的敏感立刻成就了另一种自由。而“塑造”这个姜杰信任的力量,也成为更抽象和深刻的动力。“手”接触无形无序的材料,产生视觉方向和途径。这个身体的课程,训练久了就成为大脑的记忆和本能,甚至成为直觉在一堆无序的外部材料中,找到创作观念的过程。在混乱的不可辨识的外部世界中,“起”一个可能性的能力。
“‘塑造’成为一种直觉加控制的力量,它还必须长跑一样富有耐心和体力。”进入姜杰工作室的核心部分,我们看到新作的构思和创作过程。空间的中心部分被各个试验中的新系列占满,包括纸、石膏、铜、大理石,规模最大长度超过10米。
这个未完成的系列,已经有一种从器官到景观,从身体到大地的尺度。外膜层、平滑肌、黏膜、皱褶……跟峰体、谷地、山脉、岩层的聚合、开裂……融为一体,而古典材料,如铜和大理石重返,跟织物、珍珠、苍耳、竹签……一起参与了从尺度带来的异化感。
姜杰上手的时候,完全不能靠助手和工人。她自己拿着电焊枪,一根根烧竹签,然后把它们插在土上,一边插一边寻找起伏微妙的秩序。然后还会用各种别的材料在这个核心形态上塑造。这样烧烧插插的细活儿,已经延续了一年。
心理纪念碑
雕塑的产生跟“纪念碑”这个概念密切联系,材质的坚固永存,体现人们想要留住的东西。再次回观姜杰的作品,会发现确实如一句精辟的评论所言“是软化的观念”。更进一步,其实是心理的纪念碑,它回避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清晰立场,直接以物质性和身体性,把历史时代的重大问题,牵连到观看者的身体发肤之中。它们大多都是通过与女性相关的象征符号完成的。
不论艺术家自己是否承认,做为女性和母亲,她对“子宫”和“婴儿”两个符号有一种执著、正面的使用,增强了宏大和具体,坚实和脆弱之间的拉扯力量。从1994年的代表作品《易碎的制品》开始,婴儿、胚胎等和孕育相关的意象,就突破了本身的新生、喜悦、可爱等陈旧的意涵,连接着死亡、战争、性别、家族、时间等观念。其中有一件作品叫《长征肖淑娴》。它是一个组合:包括一个玻璃钢做的白色婴儿雕塑,和一系列家庭合影照片。2000年,姜杰参与了以卢杰为主策划的《长征计划》,就是组织当代艺术家重走长征路,并进行相关创作。她于2002年创作的作品就是把这个玻璃钢做的婴儿,送给四川泸定当地的一户人家,家长给它起名肖淑娴。每一年这家人都跟这个雕像合影照全家福,然后把照片寄给艺术家。这个作品到今年仍然在“生成”中,已经经过20年的时间。
作品以一个独特、艰难、漫长的政治和战争决策:长征为背景,目光落在女性身上,也就是长征中的女性,包括女性战士和与战士恋爱的女人们。再具体,是落在了饱含性别特征和身体温度的一个抉择上:她们的孕育和生产。玻璃钢婴儿的洁白,冰凉和不变,与一家人到今年已经20年的巨大外貌变化,以及不断发生在家族内的真实的孕育和代际变化对应,虽然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历史女性人物,但始终把那个历史起点现场,给每个爱人和母亲带来的彻骨感受,直接贯注到一个观众的心理中。
另一件作品《向前进向前进》,则来自艺术家个人非常迷恋的“芭蕾舞”这个意象。它仍然是经历了典型的一个姜杰式的转化。带着切肤的汗渍、脚感和磨损,优雅的肉粉色、丝绸光泽、飘散的鞋带,姜杰积攒了千余双旧芭蕾鞋这种性感的材料,将它们“塑造”成一个巨大的圆锥体。一个老式的电视中,播放着她拍摄的一群中老年的业余芭蕾舞爱好者的舞蹈场景,配以她童年开始就熟悉的,特意拉长放慢的《红色娘子军》主题曲:向前进,向前进……
复杂的时代感受和个体经验深深交织,纤美累积出沉重,沉重又裂化为纤美,性感抽象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裂化出性感,岁月嘲讽女舞者,女舞者却神化了岁月。
最具公共性震撼力的,是姜杰在2014年创作的《大于一吨半》,真正成为了公共空间的一个心理纪念碑。作品是她所有创作中尺度最大的,(10米X4米X4.8米)…….使用了树脂、布、玻璃钢、蕾丝、珍珠等多种材料和媒介。其效果在悬坠、充实、昂扬和空虚之间。关于这件作品已经有很多高深的记叙和评论,它的核心力量,其实在于创作者直接绕开浪漫和高深,用奇特的坦诚和直接:内脏和器官的大轮廓。个体和时代叙事的心理性,正有着如此轮廓,并非和你整饬外表下的五脏六腑无关:男、女、硬、软,心、肠、肚……最后由高昂充实坍塌回子宫悬坠。作品也跟姜杰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样,有一种让人踏实的来自子宫的基础力量,和生死相关,如同华莱士.史蒂文斯所说:“倘若太空是疆域的终点,子宫就是起点”。
抵抗虚假
姜杰到了一个成熟的创作者要面临的转折时期。她自述说,自己的创作速度明显放慢,思考和吸取营养的密度明显加强,但迷惘没那么容易被击碎。
工作室外的风景和社会,都再一次,模样大变。唯有一点没变,姜杰对我们强调,她的底线是抵抗虚假。既反对虚假的伟大,也反对虚假的平凡。“我讨厌弄虚作假”,她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创作,都至少可以是,某一种真相,或者真相的某一个面目。
碎片化、数码艺术、人工智能、 NFT、VR……在一个每个人都需要人设和流量的时代,什么可以是材料,是“纪念碑”,是“独特性”,还有什么,可以是姜杰喜爱的可以触摸的“真实”?……在一个人人都是表达者,不知道对面是谁的,不知道信任和动力来自何方的时候,姜杰和我们后面受访的创作者一样,都会感到孤独。但她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真正”的受众并不存在。女人在历史决定论前最擅用的工具,就是用自己独特的个体创造去“孕育”观者,”她们不同的女子气概将唤起新的公共群体,这些群体奖是她们用真相的力量“塑造”的。
内容出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5期 总第1212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1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