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次,有个母亲差点丢了孩子。这个事故竟然是因为“社会认同原理”作祟。
一个三四岁的小娃在人头攒动的人群里惊恐地大声哭喊着找妈妈,有五分钟左右却没有一个大人伸出援手,去帮助这个弱小的孩子。你觉得正常吗?我是困惑了很久。
但是,看过《影响力》一书后,竟然有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导致的这种看起来不正常大众行为。

何谓社会认同原理
先说一下现场情况:儿童话剧演出结束即将散场时,工作人员说如果小朋友想跟动物演员们合影,家长前来扫码付费后即可,但是只允许前20名的扫码成功人员。
因为扫码人员太多,为了给孩子争取到合影机会,这位家长就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一个空旷地方去扫码了。
结果没一会儿小孩子被主持人“提醒”:小朋友不要一个人单独在这里,要和家长在一起,快去找你的家长。(心痛一分钟,剧场工作人员为了合影盈利竟然让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独自去找家长)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孩子找不到扫码人群中的妈妈,便出了剧场的门,这位妈妈扫码结束后在舞台约定地点没有发现孩子,便大声疾呼和紧急搜寻,直到走出剧场后在过道的人群里发现了大哭着的孩子。
这五分钟的时间里没有人主动帮助孩子,也没有人问询家长什么情况。
面对弱小幼儿的哭喊,这么多带孩子看儿童话剧的大人都无动于衷。是人情冷漠了吗?
不全是!因为有社会认同原理在作祟。
所谓社会认同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这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日常中的“随大流”。

盲目从众就是乌合之众
但是,有时候随大流就是一种盲目从众的行为,其结果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悲剧。
就像《影响力》一书中讲到的一个惨痛案例。
在1964年,美国纽约,20多岁的凯瑟琳·吉诺维斯深夜下班回家,在半个多小时里,她遭遇了歹徒的三次袭击最终死亡,而38名邻居却只是从公寓的窗户里眼睁睁地看着,都没有人动动手指打电话报警。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起惨案,简直是人情冷漠,令人发指。
可心理学家分析,当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相应地负疚感也会减轻不少。
第二个是在很多时候,当面临紧急情况时大家都会手足无措,他们不是无情,而是无法确定该怎么做。
这时候他们想根据其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如何反应,这也正是前面所说的社会认同原理。
由此可见,社会认同原理就像是一个钻“法不责众”的法律空子的机会主义者。处处可见,却也上不了多大台面。

社会认同原理下的负面效应
《影响力》一书中,还有一个更加触目惊心的现象:只要报纸头版一登出自杀新闻,在新闻曝光率高的地区,自杀率就会激增。
社会学家菲利普斯统计了美国1947年到1968年的自杀数据,他发现,每当自杀事件上了头版,其后两个月里自杀的平均人数就会比通常情况多58个。
这是因为报道自杀的消息,促使一部分跟自杀者类似的人走上了绝路——因为他们的自杀念头被别人的自杀行为加强了。
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相似性条件下发挥的作用,而成造成的进一步惨剧。
还有,在两个世纪前如出一辙的“维特效应”,也是社会认同原理的魔咒: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轰动一时,在故事结尾主人公维特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这在欧洲引发了好一阵自杀浪潮。
所以后来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给禁掉了,因为影响太过强烈。

正能量,让社会认同原理趋向美好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所以这种“负能量”真的会要命!
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这些年国家大力弘扬正能量的重要性了吧!所以我愿用“英雄”称呼那些弘扬正能量的人。
那些在紧急状态下,来不及脱掉衣服就跳水救人的英雄;不经思考就伸出胳膊徒手迎接坠楼儿童的英雄;毅然扶起在大马路上摔倒老人的英雄;发现抢劫弱小而挺身而出的英雄……
这些让民众爱心涌动的景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相信,只要社会中的“正能量”充足,就一定会形成道德与爱的强大气场。
“邪不压正”,同样会让社会认同原理趋向正能量的一方。

结语
其实,在那个在剧场里差点弄丢孩子的母亲就是我。想起那一幕我还是会后背发冷。
我反省自己的大意行为,除了进一步教会孩子如何向具体的人进行自救保护外,自己也要做一个保护好孩子的母亲。
推己及人,如果还会遇到其他无助的小朋友恐惧哭泣,我依然还会选择,像之前两次在车站、医院的人群里主动抚慰落单的小朋友,然后打电话联系小孩子家人的举手之劳。
有时候模仿别人的冷漠,无视一些弱势人群的帮助,其实并不正确。而我愿像英雄学习,用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希望以及鼓舞的力量。
所以,即使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但是,一定要警醒:当发现所有人的行为出奇的一致时,也许我们就该反思一下,跟着大家走一定是对的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