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12月26日,中南海内传来了久违的欢笑声,这一天是毛主席82岁生日。
李敏和李讷都回来给毛主席过寿,其中还有一些亲友,大家聚在一起,陪毛主席吃了一顿简单的家常饭…
正常的寿宴,席面必定是办得越隆重越好。但毛主席不喜欢铺张浪费,也不喜欢大张旗鼓,每次生日都极其简朴,只吃些家常菜和长寿面,就算是庆祝生日了。
这一年,也不例外。

开饭的时间到后,后厨的田师傅同往年一样为毛主席煮长寿面,但没想到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田师傅把长寿面下到锅里之后,面却全部碎成一节一节的,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田师傅当场愣住了,他煮了几十年的面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不耽误毛主席吃面的时间,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只得临时决定,让田师傅用挂面替代。
然而,直至几十年后,吴连登回忆起往事才忍不住说道:“毛主席临终前都不知道自己最后一次过生日,吃的竟是挂面,但他依旧吃得很香,甚至夸赞胖头鱼汤很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句话是毛主席视察广州时所写,在毛主席看来,一万年是个遥遥无期的数字,人不可能预知万年以后的事情,也不可能活到一万岁,只有力争当下,才能把握未来。

所以,每当有人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时,他总会说:“人哪有活到万岁的,活到一百岁就不得了喽!”
毛主席17岁离家前往长沙求学,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投身于革命。
从秋收起义,井冈战斗,创建苏区,再到后来的长征壮举,毛主席与其它革命家一样,将革命事业放在心中第一位,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日。
1934年,红军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驻扎在贵州黎平。
那一年的毛主席又忘记了自己的生日。
吃晚饭的时候,贺子珍端来了一碗粥和一碗芋头红薯,对毛主席说道:“只能这样给你补过了。”
毛主席以为贺子珍是要帮他缝补破洞的外套,没有多想。

正当他准备吃晚饭时,门外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周恩来、朱德等人兴高采烈地推门而进。
“润之,我们来看你了!”
毛主席连忙起身相迎,看到大家都来了,心里十分高兴。
“你们还没有吃饭吧,来来来,大家一起吃。”
这时候,朱德抢先说道:“我们今天来是为你补过生日的!”
其他人纷纷附和道:“是的、是的,前几天忙于行军,没有时间准备,今天就算是给你补过了。”
毛主席爽朗地笑道:“刚才贺子珍跟我说补过,我以为是补衣服,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也没有什么好招待大家的,就一个人吃一个红薯吧!”
说完,毛主席拿起桌上的红薯递给大家,朱德接过红薯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两个鸡蛋。
“为了给你祝寿,我可是带了礼物来的!”
周恩来也赶紧掏出礼物:“我也没有空手来,我带了一包花生米!”
随后,同志们纷纷掏出礼物,有的是一坛泡菜,一包肉干,一些糕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吃饱饭都成为了一种奢望,但同志们都把舍不得吃的食物拿来给毛主席庆祝生日,毛主席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在贵州黎平度过的生日,是毛主席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生日,虽然晚餐很简陋,连瓶酒都没有,但同志们的情意却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多少金钱美食都换不来的。
不过,毛主席心里始终觉得过意不去,认为过生日就是给别人添麻烦。
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拒绝别人为他做寿,也规定别人不能为他做寿。但是毛主席不反对别人做寿,他也时常参加别人的寿宴。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生活水平逐渐好转,人们想给毛主席祝寿,以此庆祝解放后的喜悦之情。
不过都被毛主席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把工作做好。”

毛主席不做寿,除了怕给别人添麻烦之外,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并不富裕,父母为生计操劳不已,很少给毛主席过生日,所以毛主席对自己的生日看得非常淡。
194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五十岁生日。
按照习俗,五十岁寿辰是要大操大办的,党内的同志也建议为毛主席做寿,借此机会宣传毛泽东思想。
任弼时还嘱咐毛主席的好友萧三,写一本《毛泽东传》作为毛主席的五十岁寿礼。
为了能在毛主席生日前完成这一著作,萧三访问了许多延安的老同志,从他们口中了解了毛主席的事迹,搜集素材。
不过,毛主席得知这件事情后,果断地拒绝了。

他告诉大家,身为共产党的领导人绝不能做这类兴师动众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这样做无疑是给共产党抹黑,让其它人有可乘之机,对不起人民群众。
因此,毛主席的五十岁生日也是在悄无声息中度过,各方都收到毛主席不让祝寿的指示,延安地区也不再有特别的表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毛主席年迈时才有所转变。
就算如此,毛主席也不会大肆操办宴席庆祝生日,而是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劳动楷模、积极分子聚一聚,吃个家常饭,聊一聊工作上的事。
195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五十九岁大寿。
毛主席早上醒来后,邀请了保健医生王鹤滨来吃早饭。
王鹤滨一进到紫云厅就看到餐桌上摆着几碟小菜,有辣椒、有泡菜、有酱牛肉,非常简单,是后厨师傅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

不过,今天餐桌上没有毛主席常吃的米饭和炒菜,而是换成了一盆清汤面。并且,桌上还有两杯倒好的葡萄酒。
王鹤滨诧异,他从来没见过这种吃法,而且早饭喝酒,不免有些隆重。
正当王鹤滨疑惑之时,毛主席走进餐厅,招呼他入座。
坐下之后,毛主席举起杯子笑道:“来,王医生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
王鹤滨非常震惊,他不知道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他以为毛主席是有事情找他,激动之余王鹤滨立马捧起酒杯与毛主席相碰:“祝主席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随后一饮而尽。
毛主席非常高兴,笑道:“好好,谢谢王医生,我们不祝寿,但我们可以吃清汤面,是吧。”
说完,毛主席拿起碗要给王鹤滨盛面,王鹤滨受宠若惊,立刻接过碗筷,先为主席盛了一碗面。
雪白的面条拌上爽口的小菜,毛主席吃得很香。

他再次对王鹤滨说道:“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
王鹤滨明白毛主席的意思,他不愿让人给他祝寿,也不愿让生日这一天成为人人记得的节日。
王鹤滨心中感慨,他突然想起几天前秘书叶子龙来请示毛主席,外国元首发来的生日贺电该怎么处理?
毛主席只是表示,将贺电都收下来,不见报,如果别人问起来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电文,就说是我们国家的习惯。
毛主席的五十九岁生日就结束在一碗清汤面中,很简单很平淡,没有丝毫的铺张浪费。
195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六十岁大寿。
对于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庆祝的日子,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各个地方的老同志都想给毛主席做寿。

这一天,其它外国元首和列宁主义政党都发来贺电,庆祝毛主席的六十岁大寿。
不过,毛主席还是决定不公开这些贺电。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喜欢兴师动众的搞仪式,但为了给毛主席祝寿,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一大早就来到毛主席的卧室,祝福他健康长寿,并将大家的心意转告给他。
毛主席明白大家的心意,他感动得对申虎成说:“替我谢谢同志们!”
随后,他又让申虎成去吩咐后厨师傅做四个菜,一个汤,再备点酒,他要请大家吃一个饭。
这顿简单的家常饭,毛主席只邀请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烧锅炉的师傅们,没有亲属。
196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六十九岁生日。

这一年国家形势十分严峻,毛主席出于担忧,心情紧张沉重,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用诗句来抒发心中的感情: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以诗言志,除了古人能做到如此豪情之外,唯有毛主席的文采和壮志能振奋人心,让人感受到力量。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举办了一场小型家宴,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第一次举行。
当天,毛主席在书屋准备了两桌饭菜,除了亲属之外,毛主席还邀请了四位老人:章士钊、程潜、王季范和叶恭绰,他们中间有三位是毛主席的老乡。

饭桌上,毛主席与这四位老人谈得非常开心,除了生活之外,毛主席还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可以说这场家宴,毛主席过得很充实、很高兴。
196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七十整寿。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在我国经济逐渐好转的情况下,毛主席心中喜悦,决定自掏腰包办一场像样的家庭寿宴。
如果说六十九岁是毛主席第一次办家宴,那么七十岁就是毛主席第一次主动提出办家宴,这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
对于这场寿宴毛主席十分看重,寿宴设在了颐年堂,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宾客的名单,毛主席都亲自过目,并做了具体的交待。

寿宴共有30人参加,毛主席与工作人员坐一桌,亲属坐一桌。
宴席上,大家纷纷祝福毛主席健康长寿,欢声笑语,十分热闹。
寿宴结束后,毛主席与每一个人都合影留念,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
大家也很高兴,都衷心祝愿主席能健康长寿。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七十一岁生日。
这是毛主席最特别的一次生日,他特地拿出一笔稿费邀请大家吃饭。
不过,整个寿宴上没有家属,只有积极分子、劳动楷模。
并且,寿宴还特地挪到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里举行,可见毛主席对这场寿宴的重视程度。
寿宴的名单是毛主席亲自拟定的,其中有中央领导、各大地区的负责人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邢燕子、王进喜等人都在宾客名单之中,毛主席还将钱学森等人的座位安排在主桌。

宴席上,毛主席告诉大家,他这次用稿费请大家吃饭,没让孩子们参加。
他主要是想和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们在一起,谈谈工作,聊聊天。
其实,毛主席举办这场寿宴的最终目的是想鼓励、表扬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席间,毛主席亲自同钱学森握了手,并关心他的生活工作是否顺利。
宴会结束后,毛主席穿着中山装,依次同大家合影。
毛主席年纪大了,这次合影是晚年中为数不多的一次,所有人都很高兴,这场超乎寻常的寿宴结束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
197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八十一岁生日。

毛主席逐渐年迈,身体也不似从前康健,为了养病,毛主席10月份的时候就从武汉乘车至湖南长沙,住在湖南省委宾馆内的一处小院子里。
院子内栽种了些许梅花,清幽怡人,非常适合养病,不过毛主席还是没有专心休息,在长沙接待了好几批贵宾。
到了毛主席生日这天,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会客厅摆上了一束鲜花,又在客厅的茶几上摆了几盘湖南风味的糕点。
毛主席一来到客厅就看到了这些新变化,他知道是工作人员花心思布置的,心里很感动,满意的朝工作人员点了点头。

当天,湖南人民还为毛主席送来了土特产和长寿面,一向反对别人为他做寿的毛主席,面对盛情难却的家乡人民,破例收下了这些礼物。
晚上,毛主席吃过长寿面之后,宾馆的工作人员在院子里燃放了几挂鞭炮,向毛主席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生日祝福。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八十二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
除了女儿李敏,李讷来到中南海祝寿之外,毛主席还邀请了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
也许是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整个中南海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毛主席非常高兴。
这次的家宴同往常一样很普通,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都是一些寻常的饭菜。

开饭的时间到后,后厨师傅们便开始忙活起来,守在电话边许久的田树滨师傅终于接到生活管理员吴连登的电话:“你赶紧过来吧。”
田树滨二话不说,拿上工具便赶到厨房擀面。
可当田树滨把面擀好下到锅里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锅里煮的长寿面竟全断了,碎成一节一节,没有一根是完整的。
看到此情形的田树滨惊呆了,他擀了几十年的面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立马叫来厨房其它的师傅,大家看到后,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田树滨眼泪瞬间流出来:“不得了,我做了一辈子的面条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事!”
此话一出,整个厨房瞬间陷入惊慌之中…
眼看毛主席吃面的时间就要到了,重新擀面肯定是来不及的,吴连登立即决定:“用挂面,煮挂面代替!”
好在厨房里备有一些挂面,可以救急,不然可就耽误了毛主席吃面的时间了。
那一天,毛主席按时吃上了长寿面,鲜香的鱼汤配上雪白的面条,毛主席食欲大开,巍巍颤颤的用勺子将鱼汤往嘴里送。

毛主席当时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身体的不适使他拿起勺子都不便,不过他坚持自己来,不用别人帮忙。
毛主席一边喝着汤一边夸赞:“这胖头鱼汤味好鲜啊……”
几十年后,吴连登回忆起毛主席吃面时的场景,他说:“毛主席直到临终前都不知道,他最后一次过生日吃的是挂面,而不是手擀面,但他还是吃得很香…”
毛主席一生节俭朴素,穿过的袜子和里衣有十几个补丁,就算布料碎得不能再缝了,也舍不得扔掉,照样穿在里边。
毛主席勤于写作,他的稿费大半部分都是捐给希望工程,用于祖国的建设。

在他的心目中,吃什么,穿什么不重要,祖国和人民才是他最关心、最在乎的事情。
他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我们怀念他的峥嵘岁月,也怀念他一次又一次简朴的生日,在人民心中,他永远是信仰与力量的象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