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红花岗”关注我们
劳动最光荣
红花岗区老城红军巷,有一个不起眼的摊位。
这个两三平方米的小天地里,一把椅子、一张木柜、一台补鞋机、两台配钥匙的机子和一些零散的工具,再摆上一条长凳,就是修鞋匠张勤的全部“家当”。
4月29日早上八点,他像往常一样,又准时出现在遵义老城的这条巷子里。
“老张,我这衣服的拉链头有点松了,麻烦你给我弄一下。”一位六十岁上下的顾客和老张很熟络,对话中夹杂着家常。
话音刚落,老张拿起夹钳,两三下便把拉链弄好了。
“张师傅人很好,我们平时家里锁坏了、鞋子坏了、包包坏了,他都非常热情地帮我们修理,有些小事情他都是免费帮忙。”熟客很热心地向我们介绍张师傅。
“都是老主顾了,感谢大家的照顾和支持。”家住汕头路新舟花苑的张勤每天收摊后,都会把他的“家当”仔仔细细地打好包,生怕多占一点地影响到别人,“家当”就搁在附近楼栋里,周围邻居也没意见。
65岁的张勤来自四川,14岁便跟随师傅修鞋,19岁来到了遵义谋生,辗转遵义多地,最终在遵义老城扎下了根。
“那个时候,皮鞋很少,都是补解放鞋、布鞋之类的鞋子,补一双也就两三分钱,每天可以挣个2元钱。”张勤说,靠着这门手艺,他在遵义开始了新的生活。
“家里面都还珍藏着那个时候的照片,我们现在还经常翻看那个时候的照片。”记者的采访,不禁勾起旁边张勤的老伴苑龙芬的回忆:“那个时候遵义老城还是很热闹的,但是老城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房子,街边的门面很少也很小,商品也不丰富,环境也不像现在这么干净和美丽。”
张勤的家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遵义老城子尹路上留影
61岁的苑龙芬跟随丈夫一起,在补鞋摊位的旁边做起了擦鞋的生意。“城管和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在这里给我们划了一个摊位,让我们老两口既可以有一点收入,也可以互相照顾。”
在寸土寸金的遵义老城、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百米之内,市井烟火气仍旧浓烈,这和当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服务方式是相关的。谋生也是在谋幸福,市井的生计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行不悖。但,百行万业毕竟有“生息”。
“虽然现在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鞋子,但修鞋、补鞋的人却越来越少,配钥匙的人也越来越少,好多小区都用指纹锁、刷脸了。”些许无奈的张勤乐观地看了看旁边的妻子说:“现在她擦鞋的收入都比我高,我这个手艺挣不了多少钱了。”
入行51年的张勤手上布满了老茧。他手艺精湛、服务热情,很多时候,只要顾客递上鞋子,不用多说,“手一捏、鞋一转”他就知道要修哪里。锉鞋跟、垫胶皮、涂胶水、割鞋底、钉鞋钉、打磨走针缝线,整个修鞋过程一气呵成。在他的一双巧手下,断了跟、开了胶、刮破了的各种损坏的鞋子,都能瞬间恢复如初。
老张说,像他这样的修鞋摊、店在老城曾经有十五家之多,如今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曾经的同行要么老了,要么转行了。他是舍不得工作的“家当”,小小的木柜子像是个百宝箱,鞋锥子、锉刀、皮钉、鞋底子、锤子等工具一应俱全,每一件都有一份回忆。他记不清修了多少双鞋,配了多少把钥匙,但是他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让顾客更满意,更换了3台补鞋机,2台配钥匙的机器。
虽然修鞋这门手艺在慢慢消失,但张勤和苑龙芬依然每天早上八点打开摊位,下午六点半收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为周边市民群众带来生活便利。“我当然还会一直干下去,直到自己干不动那天为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勤这样说到。
凭着修鞋、配钥匙等手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张勤在遵义老城的这条巷子里修修补补30余年,养育了两个儿女,买了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记者:秦波
编辑:莫 言
校对:周 彬
审核:颜学彬 李如敏
关注“多彩红花岗”
一个有声音的公众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