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时,世界总是非黑即白的,情绪总会写在脸上,讨厌一个人也好,讨厌做一件事也罢,都恨不得闹得人尽皆知。
那个时候的情绪,不是不想收敛,而是没有办法收敛。
似乎和讨厌的人相处时,连多说一句话都做不到,发自内心的抗拒,自然容易导致和对方撕破脸。
但逐渐成熟后的人,慢慢懂得了收敛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没有情绪,而是明白收敛情绪于己于人有利无害。
尤其是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和对方争吵是解决办法,躲着对方走也是解决办法。
可这样的方式对自己而言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么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要么是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越成熟的人越明白,讨厌一个人最有水平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翻脸或者争吵,可以说,只要做到两个字就够了——“不争”。

01.
不争,是允许别人不同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
深以为然。
每个人都会有不喜欢的人,也会遇见和自己意见不统一的人,一旦遇到,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
但自己讨厌一个人,不代表对方就是错的,很有可能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
八人宿舍里,有一个女生一直不合群。大家要去吃火锅,她不去;大家要去唱歌,她也不去;大家嫌太热想买空调,她还是不愿意。
这样一个“特殊”的舍友,自然很难被大家喜欢,因为很多集体活动她都不愿意参加,每天总是形单影只。
但真正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拒绝的原因只有一个——家庭条件不是很好。
对她而言,别人一顿饭花的钱,可能是她一周的生活费;别人唱歌花的钱,可能是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别人买空调花的钱,可能是她几个月的生活费。

亦舒曾经写道:“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现可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都有自己的难处,不争是愿意给一个人犯错的机会,愿意给一个人选择的权利。
自己讨厌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明白这个道理,其实那个人也没有那么讨厌。
? 02.
不争,是对精力的保全
传统故事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永不过时。
关于孔子,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曾有一个人找上门来,与孔子的弟子理论,问其弟子:“一年有几个季节?”
弟子答道:“有四季。”
对方十分气愤,对其弟子说:“明明只有三季,你为什么要说四季。”
两个人争执不下,只好找孔子判是非,孔子对两人说:“客人您说得对,一年只有三季”,说完让自己的弟子道歉。

客人走后,弟子不解问孔子原因,孔子解释道:“你没看到那个人浑身绿色吗?他是蚱蜢变的,春天生,秋天死,自然只会觉得有三季。”
和这样的人的争论,无疑是秀才遇见兵,无论自己的口才有多好,道理有多正,都不可能真的说服对方。
而自己能做的,便是不断节约时间。
毕竟,真正能懂自己的人,两三句话就能说清一件事,而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哪怕自己说得口干舌燥,也不见得能收获一个认同。
年少时,不少人都会因为怕误解,总想解释自己,生怕自己说错了话,这才引发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成熟后慢慢发现,自己和有些人之间,势必是要存在矛盾的,因为彼此站的高度不同,也因为彼此考虑的事情不同。
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和讨厌的人相处也不会太为难,不争便是对自己精力的节约。

03.
不争,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
销售员上班期间,遇到一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店里,孩子十分淘气,总想把东西扔到地上,销售员耐心提醒这位母亲,小心碰倒东西摔了孩子。
没想到母亲不听劝,非要说销售员就是怕孩子弄坏了东西,并且没好气地说道:“弄坏了我赔!”
销售员听后,不仅没再说一句话,还给孩子拿了一个好玩的“玩具”。
孩子有母亲撑腰,自然更加调皮,下一秒便把销售员给自己的东西摔到地上,商品瞬间四分五裂。
这时,销售员对其母亲说:“限量版,一共三万二。”
母亲无奈刷卡,之后带着孩子火速离开。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生活中的道理其实也是如此,当一个人真的因为错了这才招人嫌时,不妨试着不争,由着对方犯错。

自己退一步能海阔天空,对方以为自己没问题,可错了的本质不会改变,迟早会因为自己的错付出代价。
而自己要做的,不过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被那些不值得的人影响。
毕竟,自己能改变的人太少,与其花时间与一个人生气,与一个人辩论,不如让生活去惩罚那些犯了错的人。
04.
看过一个人际关系定律:
“无论你在什么圈子里,都会遇到让你讨厌的人,只要与人来往,遇见这类人的概率都是相同的。”
人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人,有人让自己欢喜,自然会有人让自己忧愁。
而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分给那些让自己欢喜的人,屏蔽掉错误之人发出的信号,才能更加如意。
更何况,有些人只是有自己的立场,所以遇见讨厌的人,没有必要生气,懂得不争,就已经是赢家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6sj.com/969.html